春来疫去山河无恙。年6月4日,“第六届红房子论坛暨第六届复医院国际妇产科论坛”于上海拉开帷幕。妇产科在线为您带来精彩会议报道!
围产医学论坛
产科急救模拟实训研讨班李笑天:产钳助产理论与实践复医院李笑天教授发表了主题为“产钳助产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产钳助产是产科常见操作,但技术要求高,较难掌握,要求术者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术操作技巧。李笑天教授从理论出发,做了一系列十分详细而完整的讲解。李笑天教授首先介绍了产钳的种类及构造,指出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是低位产钳和K氏产钳。接着李教授重点讲述了产钳使用的指征和禁忌,这是确保母儿安全的关键。他还结合ACOG指南对产钳操作的类型做了详细介绍。李笑天教授分步骤描述了孕妇准备、胎方位的检查、产钳选择、产钳准备、产钳放置,牵引用力、保护会阴以及拆卸产钳,完善展现了产前助产的全过程,最后,李笑天教授用7个总结公式结束了精彩的演讲。熊钰:胎儿股骨短小的产前咨询复医院熊钰主任发表了主题为“胎儿股骨短小的产前咨询”的报告。熊钰主任从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的困惑出发,主要解答了“股骨短小的定义”、“股骨长的参考标准”、“超声测量的准确性评估”、“产前遗传咨询”以及“股骨短小的预后”这五个问题。熊钰主任指出股骨短小原因很多,包括临床测量的假阳性、正常变异或体质性短四肢、非整倍体异常、胎儿生长受限以及骨骼发育不良。针对骨骼发育不良,熊钰主任从定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诊断、治疗以及疾病预后进行了重点介绍。最后,熊钰主任强调了股骨发育不良的“个体化”遗传咨询并对妊娠期管理提出规范化建议。雷彩霞:产前遗传检测报告解读及遗传咨询复医院雷彩霞副主任医师发表了主题为”产前遗传检测报告解读及遗传咨询”的报告。雷主任从“产前遗传检测必要条件”、“产前胎儿样本获取”、“产前遗传检测方法”以及“报告解读和遗传咨询”四个方面进行介绍。雷彩霞主任着重讲述了产前遗传检测的方法和如何进行产前咨询。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检测方法有细胞核型分析、FISH检测、PCR检测、CMA检测和NGS检测,不同的检测方法适用范围不同,各有优劣,重点是能够选择适合临床实际需要的检测方法。一次合格的遗传咨询不仅仅是对报告的解读,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生育史、遗传学背景、家族史以及基础疾病史,善于从蛛丝马迹中找寻有用信息,并结合检测报告有的放矢。雷主任通过两份病历向我们展示了遗传咨询的过程。最后,雷主任强调必要时需再次评估遗传检测报告,细胞核型上的明显变异更需要慎重评估。张庆英:产后出血理论及模拟培训复医院张庆英主任医师发表了主题为”产后出血理论及模拟培训”的报告。张庆英主任首先指出产后出血是全球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年国家产科质控10个指标中占两个,将产后出血提升至十分重要的位置。接着,张主任分享了年ACOG产妇出血的评估表,为产后出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了量化指标。张庆英主任展示了产后出血病因诊断"4T"法则,即Tone(宫缩乏力)、Trauma(产道损伤)、Tissue(胎盘原因)、Thrombin(凝血功能障碍),并针对每种可能病因做了详细介绍及临床处理。张庆英老师指出产后出血处理中最重要的是提高出血量计算的准确性,临床处理中要充分考虑出血的性质和速度,及时进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评估,对于产后出血的治疗,张庆英主任概括为三阶梯治疗。最后,张庆英主任通过一例产后出血标准化演练,分步骤详细解读了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胡蓉:子痫诊治理论及模拟培训复医院胡蓉主任医师发表了主题为“子痫诊治理论及模拟培训”的报告。胡蓉主任首先介绍了子痫的流行病学和子痫抽搐的发生机制,通过一项高质量Meta分析的结果描述了子痫的前驱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异常。从母儿两方面解释了子痫的危险性。接着,胡主任指出子痫的诊断通常为临床诊断,辅助检查的作用有限,子痫诊断需排除神经系统、代谢相关以及感染等相关疾病。胡蓉主任立足于子痫的临床治疗,提出了子痫处理的5项原则,即“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孕产妇缺氧和损伤”、“治疗重度高血压”、“控制抽搐和预防抽搐再复发”、“评估分娩时机”。最后,胡蓉主任对通过团队培训、模拟演练提高子痫救治能力提出了重要期许。产科母婴保健及高级助产服务的质量促进和技术创新学习班钱序教授:新时期妇幼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钱序教授本次与我们分享主题为“新时期妇幼健康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钱序教授指出,94%的产妇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地区,因分娩造成孕产妇死亡仍占妇女死亡原因的首位,而熟练的围产期护理有助于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率。但由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卫生体系无法提供完整的覆盖目标人群的基本服务包、提供妇幼与生殖健康服务的卫生人力有限,且没有合适的激励机制、服务的提供和链接不能满足目标人群的需求导致全球妇幼卫生体系仍存在诸多挑战。而在国内因出生缺陷导致人口健康素质下降、生育政策调整下高危孕产妇比例增加、生育全程服务覆盖不广泛、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仍有待提高。本次报告中钱序教授表明,虽当前国内外的妇幼与生殖健康面临诸多挑战,但国内外与妇女儿童健康相关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也为可持续发展时期妇女儿童的健康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生命全程健康服务”意味着需要更大程度地从横向和纵向来整合不同的服务部门,包括保健与临床相结合、妇女保健与儿童保健服务的整合、社区卫医院的无障碍服务转诊和信息互通,这些都需要一系列的卫生系统变革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应该通过变革的方式提高女性的健康素养,使她们能始终基于准确的信息,尽早地作出关于她们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的正确决策。钱序教授让我们站在全球的角度重新审视妇幼健康发展的状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妇产科同仁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姜梅:助产士核心胜任力分级管理与实践首都医科医院姜梅主任分享了主题为“助产士核心胜任力分级管理与实践”的报告。姜梅主任指出提高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水平是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有效策略之一。助产士作为妇女和新生儿健康的保障者和捍卫者,其核心胜任力反映其提供助产水平、照护水平,更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母婴健康水平。本次报告中姜梅主任介绍了我国医疗机构对助产士职业能力的需求、助产能力的现状、以及国内对助产士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进展。姜梅主任团队结合版ICM助产士核心胜任力及专家意见,提出了国内助产士核心胜任力分级管理标准,并指出了今后国内助产领域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提高助产士核心胜任力,根据助产士的发展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和管理策略,同时重视助产士围孕期、围生期领域的能力培养,以适应孕产妇及其家庭对助产服务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促进助产专业的发展。姜梅主任的报告对为今后国内助产士的角色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和标准,也为国内助产士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顾蔚蓉:产后出血的评估复医院产儿部部长顾蔚蓉教授本次与我们分享了主题为“产后出血的评估”的报告。顾蔚蓉教授首先介绍了不同风险人群产后出血的评估工具、风险预防方案、产前/产时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的处理、产后的监测与评估及风险处理。随后顾教授重点介绍了产后出血女性临床救治的复苏措施、出血未控制时的手术方式选择、大量输血协议(MHP)的实施及启用MHP过程中的评估、出血控制后的评估与处理。顾蔚蓉教授强调机构应在事件发生后形成完善的评估、报告及系统学习的机制,以完善机构内产后出血应急管理方案。顾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产后出血救治方案及实施细则,为产科护理同行在危重孕产妇救治提供了新的临床救治思路与行业建议。汪吉梅:产儿联动机制下的新生儿一体化救治模式实施经医院新生儿科汪吉梅教授本次为我们作了“产儿联动机制下的新生儿一体化救治模式实施经验”的报告。汪教授在本次报告中生动介绍了我院特色的新生儿综合救治体系“新生儿产前-产房-产后链式管理”模式。汪吉梅教授分别从宫内宫外转换阶段的观察重点、高危状态的转介、极早产儿产房-NICU一体化救治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发育异常胎儿产前-产时-生后链式管理、母乳喂养及母婴心理照护这六大部分详解介绍新生儿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具体内容。最后汪教授强调,产前至生后产儿科及时信息的交接与反馈、宫内外转换阶段的异常识别、常态化的复苏实训、发育异常儿产房的早期处理及产后早吸吮早接触的开展是顺利实施新生儿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关键环节。汪吉梅教授向妇产领域同仁介绍了红房子特色的新生儿综合救治体系,分享了红房子新生儿救治全链式管理的实施经验,为妇产科领域的医护同仁提供了行业经验。生殖内分泌与遗传免疫论坛
全国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进展学习班赵世民:谷氨酰胺失调驱动PCOS的发生复医院赵世民教授作为开场演讲者,为大家带来了《谷氨酰胺失调驱动PCOS的发生》的相关内容。PCOS是一类复杂的疾病,常常导致体内代谢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同时出现紊乱。赵世民教授课题组通过代谢组学的分析结果,发现PCOS患者的卵泡液中的谷氨酰胺水平显著升高,推测高谷氨酰胺通过抑制颗粒细胞的凋亡而诱发PCOS。通过建立高谷氨酰胺饮食的小鼠模型,发现高谷氨酰胺饮食可抑制小鼠颗粒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排卵,并可诱发高雄激素血症、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等)、低生育力等多种PCOS症状;在撤除高谷氨酰胺饮食后,小鼠可消除PCOS症状。由此,赵教授提出了关于PCOS机制的新发现:PCOS与代谢失调密切相关;颗粒细胞的凋亡可驱动排卵;卵泡不破裂可能是高雄激素的原因。赵教授总结指出PCOS起因、发病机制复杂,谷氨酰胺失调可能为重要驱动因素;希望后续的深入研究,为PCOS的发病提供全新的思维方法和方式。王红艳:多基因疾病的遗传分析复医院王红艳教授为大家带来了《多基因疾病的遗传分析》。PCOS是多基因遗传基础上、环境因素交互发病的妇科内分泌常见疾病。王红艳教授分别介绍了多基因遗传中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概念,多基因遗传病中涉及的易患性、阈值、遗传率的概念以及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对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的估计也做了详细讲解。接着,王教授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多基因遗传病的常用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可通过家族聚集,了解遗传组分,或通过候选基因检测法,找到易感主基因,后续再通过连锁分析进行定位克隆,从而可了解主效基因对疾病所起的作用。随后,王教授又详细介绍了关联分析的特点及基于群体的关联研究的特点,如前瞻性的大型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的回顾性研究等。最后,王教授以精神分裂症为例为大家展示了如何应用多基因遗传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及如何进行后续验证,让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到如何针对PCOS进行多基因遗传疾病的研究。王磊:PCOS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的王磊教授通过以往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PCOS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王磊教授指出,PCOS是遗传、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很多的研究已筛选出与PCOS相关的重要基因,但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基因的作用,且基因筛选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故从基因组层面上探求疾病的病因困难重重。表观遗传学发现,PCOS的不同组织存在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及大量非编码RNA的改变,并与PCOS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其具体发生机制仍尚未完全阐明。王磊教授介绍了目前最前沿的有关PCOS的研究---PCOS的微生物组学研究。微生物菌群携带庞大的基因构成人体内第二个基因组,与人类遗传而来的基因相互协调,保证人体健康,并指出调节PCOS患者微生物菌群对PCOS的治疗也相当重要。刘伟:代谢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上海交通大医院刘伟教授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代谢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代谢综合征(MS)是指以胰岛素抵抗为核心的多种代谢异常集聚。刘伟教授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MS诊断标准的划分区别做了详细介绍。代谢综合征主要是由于遗传性的与获得性的影响导致的组织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代谢紊乱的集聚。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糖耐量的异常,中心性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纤溶系统的异常。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出现,进而引起微血管的病变、并发症的发生。刘伟教授指出,对代谢综合症的治疗目标是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治疗措施包括:1、根本治疗为积极实施治疗性的生活方式;2、全面控制各项代谢危险因素;3、改善胰岛素抗性。生活方式的改善是治疗的根本和首要措施,其次是药物治疗,最后刘伟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临床上常用药物的治疗特点及其注意事项。围绝经医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吴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医院的吴洁教授在本次会议中发表了主题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防与治”的报告。吴洁教授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与卵巢早衰(POF)的定义出发,介绍了目前中国及国际诊断标准的区别,提出卵巢功能不全早诊断、早治疗的主张。并且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医源性因素及特发性因素四个角度分析如何做到POI的“防”。吴洁教授指出,对于非医源性POI的患者应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性染色体)、脆性X染色体前突变检测等,做到遗传因素尽早诊断。通过文献汇总和团队研究成果分享,吴洁教授提出,HMF1基因突变与POI发病存在相关性。其次,对于不明原因POI或已知免疫性疾病的POI应尽早行肾上腺皮质抗体(ACA)的筛查。对于医源性POI的防范应做到在放化疗及术前与患者充分告知,尽早在治疗前后采取相应的卵巢保护措施。吴教授强调,对于特发性POI患者应及早干预其不良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环境暴露,并分享了其研究团队关于全氟类化合物、氯氰菊酯暴露与卵巢功能损伤的相关研究成果。随后,吴洁教授进一步探讨了POI的“治”应从平衡膳食、充足的维生素D及钙摄入、负重训练维持体质量、戒烟作为起点,在长期管理上注意骨健康、心血管健康、神经系统健康、泌尿系统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最后,吴洁教授与大家分享了POI的诊治流程,强调把握HRT的用药时机,针对不同类型肿瘤幸存者的用药适应证,同时注意用药的持续性,以及定期随访的总体原则。对于POI基因异常者,应注意对其子代提供遗传咨询。李斌: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代谢综合征复医院李斌教授分享了题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代谢综合征”的主题报告。李斌教授指出,代谢综合征(MetS)是当前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而绝经被认为是MetS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从女性激素与代谢特点为出发点,指出雌激素、脱氢表雄酮、FSH与代谢功能间均存在影响。李斌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绝经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提出生殖寿命(reproductivelifespan)减少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增加有关,绝经年龄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相关,绝经期的血管舒缩症状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相关。在糖尿病与绝经的关系上,李斌教授指出绝经时间晚、哺乳时间长、内源性雌激素持续时间长与糖尿病患病风险的下降具有相关性。绝经后女性BMI及腰围增加明显,而腹部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关键因素。最后,李斌教授为大家介绍了运动、雌激素补充治疗、饮食、戒烟、限酒对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女性健康的重要作用。李斌教授强调,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每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结合个体化应用MHT对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MetS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芳:围绝经期管理—避孕与月经过多复医院的方芳主任给大家带来了“绝经期管理—避孕与月经过多”的报告。方芳主任从三个方面,围绝经期避孕、围绝经期月经过多以及相关指南给大家做了详细阐述。方主任首先指出围绝经期女性仍有意外妊娠可能,需坚持做好避孕措施。避孕措施分为激素避孕和非激素避孕两大类。激素避孕以复方短效避孕药(COC)为主,对于40岁尤其45岁以上女性应权衡利弊后使用。非激素类避孕可以选择IUD和屏障避孕等。方芳主任接着跟大家介绍了围绝经期月经过多的管理,围绝经期月经过多需要长期管理,需警惕子宫内膜病变。治疗原则为控制急性出血,调整周期,保护子宫内膜,并避免再次的异常出血和重度出血。最后方芳主任从不同国家的权威指南出发,对比了AUB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方案,并详细介绍了AUB-O病人的管理。周坚红:MHT非预期出血的临床诊治策略浙江大学医院的周坚红教授给大家带来了“MHT非预期出血的诊治策略”的报告。周坚红教授介绍了围绝经期的概念,接着详细介绍了MHT的指导原则、MHT适应证和禁忌证及慎用情况。MHT常用药物方案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单纯雌激素、单用孕激素、雌孕激素连续联合及雌孕激素序贯。不同用药方案及药物剂量适用于不同女性,需要结合病情进行个体化、科学用药。周坚红教授指出用药不规范、子宫内膜病变、围绝经期雌孕激素变化及妇科合并症等可能是MHT非预期出血的原因。接着详细介绍了MHT非预期出血的诊治策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需要熟悉药物特性,宣教病人进行规范服药;根据绝经状态选择合适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减少和避免非医嘱激素类的摄入;警惕子宫内膜病变。吴克瑾:绝经相关激素治疗与乳腺癌风险复医院的吴克瑾主任给大家带来了“绝经相关激素治疗与乳腺癌风险”的报告。吴克瑾主任围绕MHT的潜在风险——乳腺癌,展开介绍。她指出,潜在乳腺癌风险是MHT效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患者来说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接着,吴克瑾跟大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对于年龄越大的MHT女性,乳腺癌风险复杂,存在多种因素叠加,与加用孕激素和用药时间有关。MHT治疗开始前,建议行乳腺评估,结合患者的临床体检、家族遗传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乳腺癌低危风险的女性可以MHT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监测与随访;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慎用MHT,注意筛查和密切随访,必要时及时停药;乳腺癌一直是MHT治疗的禁忌症。撰稿:袁敏、王晓娇、苏椿淋、马淼、杨烁审核:肖喜荣、顾春怡、李昕、邹世恩声明:本文由会务组供稿,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