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指在站立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的病症。多见于体瘦、肌肉不发达者。病久者,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下垂现象。本病多见于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学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多属中医学“胃脘痛”“腹胀”范畴,多因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所致。胃下垂轻症多无自觉症状,重则常伴有上腹不适、易饱胀、厌食、恶心、嗳气及便秘等症。
方一
:胃黏膜脱垂
:黄芪、丹参各30克,红花12克,党参、升麻、柴胡、蒲公英、积实、肉桂、蒲黄、三棱、莪术、牡丹皮各10克,川芎15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为青岛海军疗养院马山主任医师之经验方,功效可益气升提活血。曾报道治疗77例,除1例转化为腺癌,1例好转外,其余75例,经胃镜、X线钡剂复查病变消失治愈[见:中医杂志,(9)]。
方二
:胃下垂
:白术20克,人参(另煎兑入)6克,茯苓12克,积实、陈皮、半夏曲、川朴、莱菔子、槟榔各10克,砂仁、黄连、干生姜各5克,炒麦芽15克,炙甘草3克。
: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中医学认为,胃下垂多由脾虚气陷所致,以益气升提法论治,临床上根据本病有形气不足和食少难消的特点,遵“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和“胃以通为补”之经旨,本方以补脾益气、理气消导、消补兼施为主,诸药合用,补而不滞,消无损伤之妙,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见:陕西中医,(4)]。
方三
:胃下垂
:柴胡9克,白术、白芍、茯苓各12克,积实、党参各15克,山药、黄芪各30克,麦芽20克,炒葛根18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本方取四逆散意,调达气机以治气机之失调,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两方合用变通化裁,共奏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升阳举陷之功效,对胃下垂有较好的疗效[见:山东中医杂志,(5)]。
方四
:胃下垂
:黄芪25克,党参、白术.当归、莪术各12克,桃仁、红花各8克,升麻4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具有益气、祛瘀之功效。曾报道治疗胃下垂27例,其中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3例[见:湖南中医杂志,(4)]。
方五
:胃下垂
:炙黄芪30克,防风3克,炒白术9克,炒枳实、山茱萸各15克,煨葛根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并可随症加减。
:胃下垂患者初期多有烦热汗出,渴饮饥嘈感,此即李东垣所谓“气虚发热”。本方具有益气举陷,甘温除热的功效。诸药合用,则中气振复,营卫得固,诸证可瘥[见:山东中医杂志,(3)]。
方六敷脐法蓖麻五倍糊
:蓖麻仁10g,五倍子5g
:将以上方共捣为泥糊状,敷于脐部,每天早、中,晚各热敷1次,隔4天换药1次,一般敷药6次愈。
:胃下垂,孕妇及吐血者忌用。引自《国医论坛》。
方七灸脐法暖胃灸脐散
:黄芪、党参、丹参各15g,当归、白术、炒白芍、枳壳、生姜末各10g,升麻、柴胡各6g(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10g;大便溏者加焦六曲10g)。
:将以上药(除生姜外)焙干,共研细末和匀,装瓶备用。用时将药末10g左右填神阙穴,铺平呈圆形,直径约2-3cm,再用8cmx8cm胶布裹贴,每隔3天换药末1次,每天隔药艾灸1次(药与艾之间放一圆形金属盖),艾条长约1.5cm,连灸3壮,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
:胃下垂、胃痛、泄泻、带下等病症。引自《浙江中医杂志》。
方八膏贴方
:黄芪24g,升麻18g,附子20g,五倍子18g,蓖麻子30g。
:前四味药共捣烂,过目筛,以蓖麻子仁捣烂和之,另加少量芝麻油和匀备用。取百会、鸠尾、胃俞、脾俞穴外敷,24小时换药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伴恶心呕吐加内关,上腹痛甚加中脘,下腹痛甚加三阴交,便秘加支沟。引自《中医外治杂志》。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偏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视频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国医名师效验良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中医药治疗-经典验方品当代名医如何运用经典验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高脂血症的效验良方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eshuf.com/esyf/9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