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莪术 > 莪术功能 > 正文 > 正文

高希锋中医之路的五个ldquo关键词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3 10:30:39
美丽*皮肤行动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30510/13710750.html

妙手初心毓家风

---说说高希锋中医之路的五个“关键词”

胡金华

在沂蒙山区久负盛名的高氏中医世家,不仅得益于其所沉淀下来的深厚中医文化基因,更因其妙手回春的完美壮举以及笃实如初的骄人数字而显得卓尔不群。

你看,前三十年,他的父亲高成选凭借精湛医技先后治愈了来自全国各地身患疑难杂症的十万余名患者,以恪守中医之德、笃行中医之道而创造出来的医学成就,早已为世人所称道;你瞧,后三十年,他又子承父业,坚持在传承与创新中将传统中医学发扬光大,让无数身患甲亢、风湿、肾炎、结石、冠心病、脑血栓、面神经麻痹、神经官能症以及不孕不育的患者从此恢复健康。各有建树的父子两代人以其丰富而又精彩的行医经历,生动诠释着医道传承、日久弥新的中医 传统文化新理念,更凸显出中华民族中医学辩证施治的独特魅力。

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具有年悠久历史的中医学,根植于沃土,情系于民间,造福于苍生。高氏家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六十余年间,父子两代人心手相牵,矢志不移,沿着健康中国之路从容前行,且一前一后相继走出了人们心目中“一眼清”和“一把准”的父子名号。

这个身怀治病救人初心、深谙中医药学之道的人,游走在“传”与“承”、“专”与“全”、“气”与“血”、“调”与“治”、“标”与“本”之间,一路走来,不懈探索,孜孜以求,为世人解读出不一样的人生况味,为中医文化注入了新的人生内涵,在沂蒙杏林丰富并创造了“高手在民间”的人生传奇。

他,就是沂南县界湖街道南神墩村的中医师高希锋。

定位--“传”与“承”

青出于蓝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

“传统中医学在一个家庭中就好比孝道,既靠上一辈人的言传身教,更靠下一辈人的自觉修为。古医籍上说得好,‘上工治病,望而知之;中工治病,问而知之;下工治病,切而知之。’这上中下、望问切,里面的学问可大了。”高希锋对家道中医文化传承,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职业解读。

他认为,作为一个称职的中医,理论上的传承,绝不是将老祖宗留下来的的中医学理念和方法死死固守或机械地执行下去;实践上的传承,也并非针对一个病症开一剂药方那么不加选择的继承与延续,更不是凭经验对同病给出同等治疗模式那样简单的循规蹈矩,而是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的适度调理。他说,传与承是一种契合关系,就好比一条小河,流有缓急、水有深浅、温有冷暖,整体上可在古为今用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做到上下游交融互通,独出一脉;个体上则是一个人把握与内心自我、与父辈、与家族成员、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在口传心授下学会望、闻、问、切,再辩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施治,通过静心观性而求得内证实践和修持。长期的中医治疗实践,使他对传统中医学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悟。

年6月出生的高希锋,自幼受家庭熏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比一般农家孩子成熟早也见识多,他聪明伶俐,从小就会看秤杆上的定盘星,还会照方抓药,父亲放在药台上的那一根细长的秤杆和铜盘子被他玩得透溜。他常常跟随父亲左右,睁大眼睛看着父亲坐堂问诊,如何为患者看舌苔、把经脉,父亲举手投足的每个动作,都被他牢记心怀,以至于上小学时,他便经常模仿着父亲的样子为同学“号脉”。

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在课堂上咳嗽不止,老师怀疑他感冒了,遂让他回家休息,说养好了病再来上课。话音刚落,只见高希锋站起身,小手一举“报告老师,能不能让我试试?”面对这个小小少年,老师一脸狐疑,还是不放心地问“你能行?怎么试?”只见高希锋伸手摸摸那同学的额头后说:“不热就好!来,你把胳膊平放在课桌上。”他让那同学伸出左手,自己用手指盖使劲儿掐他的少商穴,不一会儿,那同学就停止了咳嗽,惊得全班同学连连称奇,老师也直呼“后生可畏!中医世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啊!”自此,只要认识他的人都认定他将来会和他的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好医生。

的确,常年与家里药匣子打交道的高希锋,不但能一口气说出上百个中草药名,如生地、首乌、当归、麦冬、半夏、云苓、人参、白术、干姜、麻杏、石甘、地芍、山药、枣仁、芍药、*芪、甘草、穿心莲、满天星等等,并且还能按照中药配伍治疗一些简单的头疼脑热、小儿腹泻等常见病症。

17岁那年,他就在父亲的授意和引导下,承接家族医技“传男不传女”的古训,边上学,边学医,开始挑起了中医传家、造福乡亲的重大责任。

一开始,他只是在父亲的指导下,专注于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正如父亲年轻时一样,没过多久便将《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熟记于心。

那时候,全国各地慕名而来找高成选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正好给了他实践学习的机会。每次父亲开方前,他都会先开出一个方子,然后再和父亲开的方子作比较。就这样,十年如一日。

尽管跟随父亲学医从医十年之久,但是,患者都是奔着他父亲来求医的,作为父亲的助手,自己是否已学有所成,能否独当一面,没有成功的病例,在他和父亲的心里都有所怀疑。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当他收治了一个身患慢性肾炎6年的女性病人后,才真正开始了他的独立行医之路。

那是十冬腊月的一天中午,家里来了一位苍山县的女患者,名叫王玉兰,年龄50岁左右,自述身患慢性肾炎6年多,医院治疗无效,听邻村的人说沂南有位高大夫擅长治肾病便投奔而来。不巧那日高成选正在外地出诊,高希锋便成了她的“肾病克星”。他在详细询问病情、看过各项检验单后,又仔细的看了舌苔、把了脉。他想,患者少气乏力、小腿浮肿、手足心热、长期咽痛、咽部暗红、舌质偏红、少苔,脉细弱,这是气阴两虚的表现,一番斟酌后,遂自主开出了他学习中医以来的 个中药方。王玉兰看他年纪轻轻,半信半疑的抓了一个星期的药先试试,没想到,仅仅一周,身体乏力感明显减轻,小腿浮肿也大大减轻,食欲大增。一周后,王玉兰再次来到沂南,进门就找小高大夫,连续服药30天后,王玉兰感觉症状全无,到医院检查后,尿蛋白、肌酐等指标均恢复正常,此时的她仍不相信,医院的大夫和她说:“恭喜你,你已经完全康复了”,她才如梦初醒的自言自语道:“六年多没治好,一个月竟然好了”。自此,她逢人便讲:“我的病是沂南小高大夫治好的”。

“父亲经常对我讲,我们高氏一家自大庄搬来南神墩村后的三四百年间,连续三代人都靠行医吃饭,结果我爷爷那辈却转行当了教书先生,边教书边开展地下革命工作,高氏中医的传承多亏了父亲延续下来。我父亲今年八十岁了,当年自学成才的他多次被评为县里和临沂地区卫生战线的先进工作者,还被选为县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县农村卫生协会理事,山东省农村卫生协会乡村医生专业学会委员。”谈起传承的话题,高希锋诙谐的说,“但父亲也有个不良嗜好,一天能抽五六包烟,他这一点,我可没传承啊!”

就这样,高希锋凭着爱钻研、能吃苦以及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劲头,如鱼得水般一头扎进传统中医学与西医汇聚的海洋里历练自我、成就自我而又不断挑战自我,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泥古不刻板,不虚诳不张扬,在传承发扬中华中医学 传统之路上养成了去糟粕、汲精华、重完善的个性品格,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砥砺前行。

释疑解惑--“专”与“全”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乡村医生,高希锋自感我国中医学博大精深,需要一辈子深耕细研。为此,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做到所学有规矩、所思有悟道、所用有扬弃,从不轻易将中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以“专治”与“全科”示人。

因为他懂得,中医治病最讲究辩证施治,强调整体,做到因人、因时、因地一人一方、一时一方;他清楚,“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标本兼治方可为”的道理;他更明白,要想扶正祛邪,就必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并博采众长,既得背熟《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掌握各种脉象及各个针灸穴位,更得把常用中草药的功能用量稔熟于心。

他把医治病人视为人生 的快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农村开始实行土地承包,从过去生产队集体经营中一下子解脱出来的农民,对自身健康和自由生活倍加重视,同样也为一直在村里干赤脚医生的高希锋带来了独立自主的中医新途。不但有钱购买医学书籍,广泛涉猎,养精蓄锐,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攻克疑难杂症上一显身手,释放活力。

来自该县苏村镇的妇女杜树兰身体特别瘦,她告诉高希锋自己每天都要腹泻数次,动则气喘,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杜树兰心想:“整天的心悸、出汗、乏力,总归是不正常的,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啊”。疑惑间,她突然想到了自己多年前曾经不孕,是南神墩的高希锋大夫给她治疗好的,这才有了现在的女儿。杜树兰于是再次找到高希锋。高希锋接诊后发现,杜树兰形体消瘦,面*,脉象沉细无力,舌苔薄白,遂对她说“你这病应该是甲亢,不信,医院去检查一下甲功五项,回头我再给用中药调理调理。”

很快,她就拿来了化验单。高希锋给她开出人参、山药、海藻、牡蛎、白术、熟地、赤芍、夏枯草、*芪等药物加减的方剂,服药1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连服3个月症状全无,5医院检查甲功指标完全正常,甲亢治好后,杜树兰竟又生育了一个男孩,她高兴得逢人就说:“想不到南神墩的高大夫几十服汤药就治好了俺的病!俺既没动手术又没花大钱,让他给俺把了把脉就找到了病根。俺庄和我一样有甲亢的曹延叶,也是高大夫给治好的,难怪人家都称他‘一把准’,确实神啊!”

“同样是治病,人们总愿意将中医与西医做对比。我认为,西医治病机械,重局部和标靶,对同一种病不同的人在病理和用药上几乎没有什么细微差别,可谓千人一方,一成不变。而中医针对的是人,因人而异,因病调治,更重和谐重养生,目的是将人调理好,幻化重启,做到阴阳相适,身心合一。正所谓‘知方不是方’,老祖宗的智慧,高明就高明在这里。”高希锋的话,透出的不仅是中西医治病的内在关联与区别,更道出了他对中医学的禅悟与哲思。

曾经诊治过的一位老汉,至今让他记忆犹新。老汉家住苏村镇大杜家庄,现年70多岁,名叫杜高正,老头子脾气犟,喜欢喝酒,每天都赶着自家喂养的十多头羊到沂河边放牧,来高希锋这里治疗时口袋里还揣着个酒瓶子。

那年五月的一天,一见到高希锋,他就嚷嚷开了“医院的医生让俺先交5万,要开刀做手术,俺不干。平时身体还棒棒的,现在倒好,说不行就不行了。放羊时最害怕羊跑,羊一跑,我一追,心口窝就钻心的疼。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看来我这把老骨头快活到头了哇。”老医院检查的报告单交到高希锋手上。

“您这是胃结石,好治!治好了,保您老人家活到九十、一百,没问题。”正细细端详片子的高希锋,一句话把老汉逗乐了。

紧接着,高希锋帮他分析了结石形成的原因,还告诉老人家先软化、再消化、后排出的调治方法与步骤,并向他讲明中医治疗结石较为缓慢的道理。

“行,你说咋治就咋治,俺听你的,再麻烦,俺也坚持。”

高希锋用金钱草、枳壳、生鸡内金、青皮、莪术、白芍茯苓、甘草等中草药为老汉包好合成的汤剂,叮嘱他用水煎服,早晚各一次。过了半个月,又结合老汉口述“追羊后肚子疼得轻了”的疗效实际,加减了药物,让他坚持熬汤喝。

说起来,这个老汉也的确有心:他每天都在一个搪瓷盆里排便,每次都把随大便排出的碎小结石一粒粒捡拾出来,并收好洗好用布包好。一个月过去,从他体内排出并积攒下来的结石,用秤一称,足足重达0.8公斤。

老汉的结石化开了,身体好了。为了感谢高希锋,杜老汉在中秋节前专门宰了一只羊来到他家,高兴得像个孩子,大声对他讲“俺吃了你给的十八服汤药,别说追羊,现在追个狼,俺也不含糊。”

高希锋想拒绝老汉的好意,结果被老汉呛了一顿:“大道理俺不懂,为人知恩图报的常识,俺还明白。你治好了俺的病,又为俺省了好几万块钱,这点小意思,你要不收,就是看不起俺!”

从那以后,高希锋与杜老汉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

术业有专攻。在高希锋看来,社会上挂出的专治某某病症或疑难杂症的个体中医门诊很多,其中也不乏名医名师等专、全科医师,但从中医学文化理论的角度来讲,每一个成功治愈病例都是对医者的一次考验和修炼,只有在探索中边学边实践,才能有所得有所获并渐渐成熟,而在因人因病而异面前,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 秘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确实是至理名言。高希锋对此感慨良多,感悟至深。

辩证析理--“气”与“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来南神墩村看病的各地寻医问诊的人特别多。这个小小的乡村诊所,来人就诊最多的时候一天三四十人。但不管患者从哪里来,高希锋都一视同仁,用心用力用情,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像客人一样。给人看病用药总是把“吃吃看”和“试试看”的话语挂在嘴上,绝不轻易下结论或定义。人们也清楚在诊疗过程中高大夫从来不张扬,有人说他医术高明,他只是微微一笑,从来不向病人许诺承诺什么,更不对任何病人和病人家属在能否治好上打“包票”。

因为他清楚,人生病后,病情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除了源于个人自身体质强弱、饮食习惯优劣和个体免疫力大小外,还无时无刻不受空气、水质等外部环境以及个人心态情绪的影响。

“人人都知道‘血气方刚’这个词,也明白‘人活一口气’这个道理,但对这个‘气’还不能完全说透。中医学上的气,指的就是元气。元气是什么?元气就是先天之气,原来之气。”

在高希锋看来,百病皆由气而生,从虚而入。气有七种即七情:气大伤肝,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而虚有“四虚”,即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皆涉及五脏六腑,即脾有脾气、心有心气、胃有胃气、肺有肺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血虚泛指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阴虚则是体内血液、津液以及营养状态,阳虚是热,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平阳和,方不生病。

高希锋进一步解释说“在我看来,元气就像发电机,是生命的原动力,心脏跳动、血液流动,靠的就是元气。元气足,血液流动就会快速强劲,身体则健康;元气虚,血液流动就会缓慢无力,会生病,元气耗尽则会死亡。元气之所以能打通血脉、激活心脏,就是因为具备了强势气动力。”

县城一女患者名叫刘华,60岁,动则气喘、胸闷,心前区疼痛。医院就诊诊断为心脏供血不足,医院治疗一月后,症状未见减轻,遂找到了高希锋。一番望闻问切后,高希锋对她讲:“苔少质红,脉细数,这种情况属于气阴两虚,西医讲是心脏供血不足、冠心病,咱们中医讲叫胸痹,平时主要是心悸、心痛、气短、无力、口干渴,只要通过补气、和血、养阴,增加新增供血,你的状况就慢慢的调理过来了,‘气行则血行’嘛”。经过一周的调理,症状明显减轻,用药一个月后竟然症状全无。

“谁都知道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大同小异,归结起来就是血液垃圾淤积,堵塞血管或者血管狭窄所致。血液垃圾为什么会沉淀?原因就在元气亏损。当元气充足,在强大的气场带动下,血液垃圾会被迅速带走,不会沉淀,而如果元气亏损,血液流动缓慢无力,血液中的垃圾就会沉淀,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有一年秋天,他收治了一个“特殊病人”。这个病人之所以特殊,医院的一位脑血管科医生,但却对自己的脑梗束手无策!

“我今年43岁了,患病前,作为医务人员往来接触的病患很多,按理说,我对用西药治疗各种疾病是比较了解的。但直到我本人患上脑梗之后,才对西医西药渐渐开始理性分析,并尝试中医中药的治疗办法。”

“刚开始,我的脑动脉硬化不是很严重,只是头晕头痛、失眠多梦,有时耳鸣、手脚发麻,用了一些抗凝药,但是疗效不是很明显。后来出现行走不稳、说话不清的情况。我也是医生,但是西医这方面我也没有好办法,只好一边控制病情,一边来找你这位中医大师,寻求脑梗更好地解决途径。”

高希锋谦虚的说:“大家都是同行,医院才是专家,大家只是专长不同罢了。你这种情况,中医上属于‘中风’范畴,治风先治血,‘血和风自灭’,咱们就按照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的路子用用药”,遂开了双钩、菊花、防风、全蝎、地龙、当归、天麻等祛风活血化瘀的药物。

经高希锋调理两周后,他的脑梗症状基本消失了,在医院拍了个CT,看了后连他自己都难以置信:拿着片子,他来到高希锋这里,一个劲儿直拍大腿:“老高,老高,你确实高!都说中医神奇,现在,我算服了。”

该医院的同事看到昔日萎靡不振的他如今容光焕发,无不感到惊奇:中医,确实技高一筹啊!

“别高兴的太早啊,我还得给你用药,再巩固巩固。”高希锋又为他调理了一个月,直到他的脑梗完全康复。不到两个月,这位一度被脑梗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的脑血管科医生,重新回到了健康的工作生活状态。

这天,来了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一个十 岁的男孩,进门便大呼:“大夫、大夫,我家孩子过敏了,医院和诊所,也没见好,反反复复的,你说咋办。这段时间俺没干别事了,医院打针,明天上诊所拿药,学也没法上了。有时候还说腿疼,还有时候发热,有的大夫说是感冒,有的说是过敏,我也给找过巫家看过,高大夫你快给看看到底是什么病。”高希锋安慰说:“你先别急,我先看看。”遂让男孩坐到自己面前,给按了一下脉,看了一下舌苔,然后肯定的说:“舌苔*腻、脉象滑数,结合你刚才说的症状,你孩子得了风湿热。”妇女一听,赶紧问:“风湿热是什么病,俺怎么没听医生说过这个病名?”高希锋接过话详细的解释起来:“风湿热是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小孩身上起的红斑,不是荨麻疹,是‘风团’,它不痒、不疼,而过敏,痒的厉害,小孩有时候发热、有时候关节疼,这在中医上讲是痹症。”高希锋喝了口茶接着说道:“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同时,风性善行而数变。不是你怀疑的什么说法,找巫家是不科学的。明天,医院验个血就知道了。”

第二天中午,妇女拿着化验单进门就说:“高大夫你太神了,没检查你就知道得了风湿热,快给开中药吧”。“治风先治血,血活风自灭”,说话间便开出了药方:当归、红花、白芍、云苓、寄生、大活、防风、薏米、忍冬藤等药物。服用六剂药后,妇女便打来了电话,激动的说孩子病好了,不热了,关节也疼的轻了。服药一个月后检查,症状全部消失,血液检查一切正常。

虚实相间--“调”与“治”

从事中医治疗30多年的高希锋,积淀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他师古而不拘泥旧套,尊重古代医学成果而又富有创新精神。他不仅在中医内科、妇科等多发病及疑难杂病症上取得了良好的诊疗效果,还对神经官能症、不孕、股骨头坏死等疾病具有独到之处。

有道是,病急乱投医。现年45岁的林家堂在县里一家民营企业上班,经过十余年打拼,他已成为企业高管,收入不菲。但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加点熬通宵、精神极度紧张,从年开始感觉脑力下降,思维不如以前敏捷,经常失眠,眼睛干涩,每天头懵懵的不清醒,打不起精神,刚开始他没太在意,认为可能太累了而导致身心疲惫。直到后来老感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浑身乏力后,才意识到身体出了问题。得病的这些年,他没少花冤枉钱,也没少走弯路,省内济南、青岛、医院都跑遍了,从头到脚全身上下都做了检查,大夫却说他没什么问题,西药中药都服过,也一直没有摆脱痛苦,每天被病魔折磨得 。

“看着别人每天上班都精神满满,欢声笑语,我正当年富力强、干事创业的年纪,真不甘心啊!经过到处打听、上网查资料、上论坛、去贴吧,发现有很多朋友跟我的症状一样,原来是神经官能症,是由内脏功能失调导致的。这可怎么办啊?”

面对这个已有6年神经官能症状的患者,高希锋一边详细的给他诊断病情,一边耐心的讲解神经官能症的发病机理以及调理方法和日常注意事项。

“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相信自己能做到坚持,就行。”高希锋先用疏肝解郁、行气导滞的柴胡、枳壳、香附、白芍、菖蒲等7味中草药进行配伍,然后又用可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的人参、炙芪、当归、川芎、酸枣仁、五味子等9味中草药调好汤剂,让他坚持每天两次口服。

多一份信任,就多一份回报。没出一个月,身患神经官能症的林家堂一下子像换了个人,精神饱满,满面红光,他吃得好、睡得香,记忆力恢复如初,一天到晚再忙也不觉得劳累。

莒南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老板袁洁,身材苗条,穿着时尚,唯有一脸愁容与其姣好的面容极不相称。原来,自从袁洁生育后,就得了一个怪病,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笑、不敢咳,连走路也要慢半拍,上楼梯更得小心翼翼、轻步挪移,否则就漏湿了裤子,由于做生意长期抛头露面,不得已整天带着尿不湿。好几年了,去过很多地方治疗都没有效果,说着说着,袁洁竟然哭了起来。高希锋听完袁洁的哭诉说:“不用愁,你这种情况好治,通过中药调理,我治好过很多。你这是因为生育导致的肾虚和气虚,不少女性生育过后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水泉不藏者,是膀胱不藏也’,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故肾虚而不能制水。”多年攒下的毛病,袁洁原本也是来试试,没想到仅仅服用了六剂中药就明显减轻了,三周的时间就完全治愈,多年不见的笑容再次绽放在她的脸上。

越是对于别人治不好的疑难杂症,高希锋越用心研究,或许是受父亲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影响的原因,每每治好这样的疾病,他都感到无比自豪。吊线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患者因得不到有效治疗,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这天,诊所里走进一位年轻女子,戴着帽子、墨镜,脸用围巾遮着。女子是广饶县稻庄镇的李美娟,一个月前得了面瘫,歪嘴斜眼,见风流泪,喝水都从嘴角往外流。听当地人说高大夫有绝活,便慕名而来。高希锋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那是相当有研究,对于患病时间短的,通过针灸,一次就能见效;患病时间长的,两针三针也可快速见效。针灸见效快,症状迅速减轻,然后服用他多年研究的中药配方进行加减,调理固本,屡试不爽。再譬如,他不仅把父亲高成选经过临床治疗实践自编的《中医歌诀》牢记于心,还将人体各个针灸穴位倒背如流,在治疗胸脊侧弯等疾病时,能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仅在依汶镇就治好了13例。

有人称类风湿为“不死的癌症”,好像无法治愈。对此,高希锋却引用《*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来辩驳:“病非人体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现年48岁的机关干部吴女士膝关节、腕关节出了问题,一遇到刮风下雨天就难受,冬天不敢碰凉水,医院做过多次检查和治疗,药吃了不少,却一直不见效果。她说,早晨起来临来就诊前就觉得关节僵硬,过门槛腿不能打弯,手指小关节也疼,像是有凉风往骨头缝里走一样,疼痛难忍。

“你这个病,理疗、烤电、推拿、贴膏药,甚至住院打点滴、做小针刀都没用。这个病是类风湿,属于免疫缺陷,必须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才行。”高希锋让她别灰心,先采用桂枝、细辛、地龙、全蝎、牛膝等中草药和动物药材来为她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而后又选用三七粉、土鳖虫、蜈蚣、枸杞、乳香、鸡血藤、苏木等为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就这样,通过辨证施治,吴女士坚持用药一年,终于打败了这一国内外难题病。

吴女士是位有心人,她把到各地就诊时处方特别是中医师给出的中草药配方都记录下来,通过药物对比,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别人使用同样的中药材治疗自己的类风湿,为何没有在高大夫这里的好效果呢?

“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正是我多年特别忧心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eshuf.com/esgn/9393.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莪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