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这一大戟科植物的种子,拥有诸多功效与作用。它能够泻下寒积,逐水退肿,同时还有祛痰利咽、蚀疮杀虫的效果。在医学上,巴豆常被用于治疗寒邪食积引发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以及水肿腹大等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寒实积滞者、孕妇及体弱者应忌服巴豆,以确保用药安全。
基本概述药名:巴豆别名:巴豆仁、巴豆霜、巴菽、刚子、江子、巴果、巴仁、泻果功效分类:泻下药、利水药性味:辛、热、大毒归经:胃经、肺经、脾经、肝经、肾经、大肠经功效:泻下寒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杀虫主治:寒邪食积引发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畅、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症状,以及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等病症。
用法用量内服时,巴豆霜常入丸或散剂,用量为至3克。外用时,可适量捣膏涂抹或用纱布包裹后擦患处。
药材基源巴豆乃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种子。
巴豆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方法是:取巴豆霜一钱与轻粉五分,置于四至五层纱布上,轻轻贴在肚脐上,再覆盖两层纱布。经过一至两小时后,若感到刺痒,即可取下,随后会有水泻现象。若未出现水泻,可再次敷贴。
巴豆还可用于治疗阴毒伤寒心结,症状包括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以及但出气稍暖等。具体方法为:研磨十粒巴豆,加入一钱面粉,捻成小饼状,贴于脐内,用小艾炷灸五壮,直至气通为止。
对于耳卒聋的症状,巴豆也有一定的疗效。方法是将一粒巴豆用蜡裹住,针刺使其通透,然后塞入耳中。
此外,巴豆还能治疗寒癖宿食、久饮不消以及大便秘结等问题。具体方法为:取一升巴豆仁与五升清酒共同煮煮三日三夜,然后研磨至大热,再与酒微火煎煮,制成如胡豆大小的丸状物,每次服用一丸。
据《本经》记载,巴豆主治伤寒温疟寒热,能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以及大腹水肿等病症。它还能荡练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除恶肉。
食用方法:在食用巴豆时,需谨慎控制用量,并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木香硇砂煎丸
组成:木香、硇砂、官桂、附子(炮)、干漆(炒去烟)、猪牙皂角、细辛、乳香(研)、三棱(炮)、莪术(炮)、大黄(炒,研末)、没药(研)、干姜(炮)、青皮各30克,巴豆霜5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除研药外)研成细末。用好醋升溶解硇砂,去除渣滓,在银器内用慢火熬煮。接着加入巴豆霜和大黄末,继续熬煮成膏状。然后将剩余的药末加入膏中,和匀后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状物。每次服用30至50丸,饭后用酒送服。
主治:适用于妇人痃癖积聚、血块刺痛、脾胃虚寒及宿食不消等症状,且病程日久不愈者。
用药禁忌:
无寒实积滞者、孕妇及体弱者禁用巴豆。巴豆与牵牛花相畏,不宜同时使用。芫花能削弱巴豆的药效,而蘘草、大黄、黄连及藜芦则与巴豆存在配伍禁忌。巴豆还畏芦笋、菰笋、酱鼓及冷水,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这些物质接触。巴豆能导致堕胎,孕妇禁用。无寒积者不宜使用巴豆,以免产生不良反应。